距离展会开展还剩:

0
0
0
0

如何降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11-19

返回列表

 

国家卫生健康委定于11月15日(周三)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我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3场。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

一是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进一步规范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二是印发《感染性疾病等四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

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提出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良好基础。

今天的发布会以“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为主题,重点介绍防治行动相关情况。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先生;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先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我们在当前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出台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方案?这两个防治方案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地方?这两个方案对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防控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您的提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的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经超过80%。2016年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控战略。

为了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一共是15个重大行动,这15个重大行动就是我们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在15个重大行动当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病的防治是其中重要的专项行动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了2022年的15.2%,降幅达到17.8%。这次我们委联合了十多个部门印发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锚定健康中国行动到2030的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到2030年能够真正达到我们规定的目标要求。

这两个实施方案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强调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第二,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过程,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我们都知道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两个方案都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慢性病的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康复服务一体化的全流程管理。第三,突出医防融合,创新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以及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作用,完善慢性病的防治协作网,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的路径,加强癌症的防治综合干预,不断提升防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第四,强化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攻关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原创性的突破。

这两个方案都进一步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任务,即到2030年30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不低于65%,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不低于70%,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190.7以下,在癌症领域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以上。所以,针对这些目标,实施方案当中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措施和工作目标的落实,都将会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防治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全流程管理,多措并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综合防治,切实提升效果,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谢谢。

健康报记者

国家医学中心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方面有什么作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国家队,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第一个方面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全国疾病防治能力的整体水平提升,一是区域医疗中心,比如像阜外医院在云南、河南,这既是我们国家中部大省,还有西南边区建了区域医学中心,以强化省级骨干力量。第二是推进专病医联体的工作,提高市县级的专科诊疗水平,促进技术的规范化。第三是强化医疗质量的能力控制,推进同质化的服务。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过去十年当中治疗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像房颤的射频消溶手术、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该讲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还在持续向好。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加强基层人员的高血压管控能力建设,探索建立防控的新模式,包括对基层慢病人员实现高血压线上线下培训及考试,搭建统一的质控平台,持续开展三高共管,改善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在过去五年当中,我们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市40多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的180多万医护人员高血压的规范培训工作。

第三个方面是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健康教育。包括建立基于权威媒体发布的健康科普知识数据库,普及个体化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促进主动健康观念的形成,倡导大医生讲科普的理念。比如“阜外说心脏”,年直播量超过了100余场,观看和阅读量超过了两千万人,为大众提供科学、靠谱、有温度的知识,坚守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第四个方面是积累汇聚疾病流行数据和干预的证据,建成国家防控咨询平台,包括连续18年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持续监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探索和推广可及经济效果显著的个体化防治方案,建立了全国260多个县区的危险因素监测网和400多个县区的发病监测网,全面掌握了心血管疾病风险和负担的地域差异、人群异质性和发展趋势,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循证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印发的癌症防治实施方案是在2019年印发的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落实癌症防治行动,请问之前的方案落实情况怎样?这次的方案有哪些针对性的改进?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我们这次的实施方案是继2019年三年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和一些好的做法,同时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以问题导向,以目标为驱动,制定了从2023年到2030年的癌症防治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2022年的三年实施方案,各地和各部门都积极落实综合防治干预措施,癌症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我们做了整体的评估,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防治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癌症综合防治网络,持续推进癌症防治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特别是优质癌症防治资源的扩容,使得我们国家癌症防治的优质资源增加的同时,区域之间合理和均衡分布。

第二,危险因素的控制初见成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县区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超过了70%。

第三,高质量推进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持续扩点扩面,像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区县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0%。

第四,医疗机构癌症规范化的诊疗水平逐年提升。我们建立了全国癌症医疗质控体系,制修订一系列肿瘤诊疗的方案、指南、临床路径,建立了全国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全过程管理,推进诊疗的同质化和规范化。

第五,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我国人群高发的食管癌、胃癌、肝癌标化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经过努力,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了2022年的43.7%,如期实现了健康中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

为了进一步加大癌症防治工作的推进力度,切实实施好综合防控的机制和措施,我委会同相关部门在这三年癌症防治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癌症患病风险。二是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三是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四是加强癌症诊疗的规范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六是加强救助救治保障,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七是加快重大科技攻关,推广创新成果特别是一些新成果的转化。这七方面的重点工作也需要我们联合相关部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癌症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逐渐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癌症防治强调关口前移、重在预防。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哪些人需要定期做癌症的筛查?筛查后如何管理?怎样才能加强癌症的早诊早治?谢谢。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谢谢记者的提问,你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癌症筛查的问题。癌症筛查是实现癌症早诊早治、提高五年生存率、降低疾病负担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国家通过扩大中央转移支付等形式,不断提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覆盖范围,同时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不少地方将重点癌症筛查纳入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国家癌症中心也牵头制定了七个常见癌种的筛查早诊早治指南,癌症的早诊率稳步提升。截止到2022年,我国高发地区重点癌种的早诊率已经达到55%以上。

我们国家癌症筛查主要采用的是风险分层的方法,也就是针对癌症高发地区和风险比较高的重点人群进行组织性筛查。同时,通过机会性筛查和规范的防癌体检,扩大筛查覆盖范围。对于居民来讲,我们建议癌症风险比较高的居民,比如具有癌症的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具有职业暴露史或者是乙肝和癌前疾病的患者等,都应该定期做癌症的筛查。同时,癌症的发病和年龄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建议适龄女性应该参加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定期筛查,达到一定年龄的居民应该参与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常见癌症的筛查。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是一个连贯的流程,筛查发现阳性病例,应该进行临床诊断,根据确诊的结果进行分层管理,其中确诊癌症和高级别癌前病变的病人,要及时进行早期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暂时不需要干预的低级别癌前病变,应该进行规律性的监测和复查。筛查未发现可疑病变的居民,可以间隔几年以后再参加下一轮的筛查。

刚才郭司长讲到,《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3-2030)》明确提出下一阶段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不断扩大筛查的服务供给,扩大筛查和早诊早治人群的覆盖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癌症的机会性筛查。二是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优化筛查与早诊早治的有效衔接。同时针对我国高发的癌种,重点攻关研发新型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模式,并且加以推广。最后,应该继续加强防癌科普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癌症筛查的接受度和主动性,推进群众主动参与癌症筛查项目,让筛查的成效能够惠及更多的群众。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以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但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些年轻人也受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请问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有年轻化的趋势?另外,癌症是否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谢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确实存在,抛开一些猝死的个案不谈,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多吃水果、奶类、谷物类、豆类,以及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近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新鲜水果、蔬菜和奶类确实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全谷物和豆类的比例却在持续下降,而脂肪摄入和供能占比不断上升。简而言之就是粗粮吃得越来越少,油脂吃得越来越多。再比如,在运动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周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球类运动、游泳、骑车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我国居民中主动运动锻炼整体不足。同时,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水平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久坐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此外,年轻人还面临心理压力和睡眠不足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定期接受规范化的体检,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谢谢。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我们也关注到,社会上有关于癌症发病是不是更加年轻化这样的讨论,应该说癌症发病是否年轻化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癌症发病的年龄分布差异是比较大的,比如男性前列腺癌,可能在60岁以后才逐渐发病,但是女性乳腺癌从30岁开始发病率就逐渐上升了,40-50岁已经是发病的高峰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如果单纯从发病的平均年龄看,癌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的癌症发病在总人口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部分具有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人群肿瘤登记数据来看,如果扣除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假定人口的结构不变的话,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并没有呈现出年轻化或者老龄化的趋势,而是基本保持相对的平稳。但是个别的癌症,比如前列腺癌发病的年龄分布确实是逐渐趋向于年轻的,而肺癌的发病年龄分布则逐渐上升。

总之,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癌症,但是儿童和青少年期间发生癌症的风险是比较低的,不过随着癌症相关的诊疗和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往很难被检测出来的一些癌症,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检测出来,这可能也会导致社会上的一些误解。谢谢。

新华社记者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提高急救的及时性、有效性十分重要。想请问怎样来优化急救网络?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强化救治能力?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谢谢你的问题,就像你说的一样,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的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叫时间就是心脏、时间就是大脑。为了让早期的救治链更为畅通,重点做的工作是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要教会我们的公众能够早期识别心脑血管病的症状,现在有胸痛中心,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去医院。脑血管疾病诊断相对复杂一点,这两年我们在推国际上的BEFAST,这几个英文字母就是五句话,即难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难平、语不灵,五个症状遇到一个就表示有脑血管病,这个时候要第一时间打急救电话,打120到医院。

第二,关键环节在院前急救,就是把救护车的覆盖范围做好。国家一直在这两年推一小时急救圈,有症状到达医院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个小时。我们也在推上车即住院,院前院内信息有机连接方式,做好院前急救,我们也鼓励百姓尽可能使用救护车,因为现在还有使用自驾车和出租车到医院的,这样对心脑血管疾病不利。

第三,要开展院内能力建设。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下,这两年一直在做两个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目的是将院内绿色通道更加畅通,院内救治时间更短,用时间来挽救生命。也在院内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我们把移动的影像技术放在诊室里面做急诊卒中单元,这样使院内的救治时间更短,能力会逐渐提升。

最后一个保证是人才的保证,我们通过和各个学协会,还有国家医学中心的通力合作,建立各级培训中心,能让我们的医生,尤其是一些心血管、脑血管救治介入的培训和溶栓、取栓的培训,使人才队伍能够给生命提供更多能力的保障。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中国人群癌症发病率是怎样的?目前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癌症有哪些?从公众的角度,有哪些办法对癌症防治是有效的?谢谢。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谢谢记者的提问,准确的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对于有效的防控癌症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肿瘤登记体系,我国肿瘤登记点覆盖全国98.6%的区县。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测算,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的病例数约406.4万例。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癌症发病人数比较高,但是发病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而是处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癌症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癌谱,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像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这些年都在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我国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种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

癌症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一个慢性的过程,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定的已确定的人类致癌物有127种,可能的致癌物有95种,涉及的致癌物类型非常的广泛。但是,癌症是一类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所以要积极的来进行癌症的预防。

首先是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避免阳光暴晒等等。

二是注意预防与癌症相关的感染因素,比如幽门螺旋杆菌、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等等的感染,适龄人群应该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HPV疫苗。

三是注意保持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健康。特别要做好职业防护,避免接触职业致癌物。

四是要积极的参加国家倡导的癌症筛查和规范的防癌体检,以期能够早期发现可能的肿瘤,能够发挥我们每个人是自己第一责任人这样的作用。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防治是难以推动的,请问实施方案在加强科研对疾病防治的支撑作用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你的提问。你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科学研究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国家持续推动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这方面的科研和攻关。“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当中,我们就把慢性病的防治科研工作列入发展的重点,加强“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这次的实施方案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强调加强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进一步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科技创新,以支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防治技术取得一些原创性的突破。二是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相关先进诊疗技术、临床指南规范、筛查方案等科技示范,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的普惠化,加强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持续提升我国慢性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

另外一个方面强调的就是加快慢性病防治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加快基础前沿研究成果在临床以及健康产业发展当中的应用,推动一批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平台的建设,加强成果转化、评价和推广,让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为人民群众疾病防治当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发挥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作用。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观察到在实施方案中提到了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强调?另外如何能够具体落实同防同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谢谢你的问题。讲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为什么同防?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疾病基础都是一样的,疾病的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大家都知道,无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三个疾病危险因素,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个行为因素,就是饮食、运动、吸烟,因素都一样,所以放在一起同防可以更好地提高一级预防的效果,更好地管好高危人群。所谓同治,为什么放在一起,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是共患病,也就是说在得心血管病的病人中将近20%同时有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病人中也有将近20%有心血管疾病,所以在心脑共患病里会增加很多救治的难度,使病人救治的危险性更大。所以同治能使病人治疗效果更好,具体措施我们是呼吁在基层建立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共同把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好,在大的医疗机构建立心脑共患病的诊疗中心,如果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或共患病的话,患者挂一次号可以看到不同的专家,来共同解决心脑血管病共患的问题。谢谢。

中新社记者

在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技术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和国际相比,我国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上?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你的提问。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医疗技术在国际上从原来的跟跑到并跑,现在在很多领域当中我们处于领跑的位置。这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提升,最终惠及了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健康带来福祉,我们三位专家也会从这几个领域当中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医疗技术的进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

我来介绍一下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的进步,大概是两方面,首先从诊疗方面讲,目前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心脏中心,在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成功率和治疗效果方面,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些治疗的关键技术的疗效,高精尖的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在过去十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大家熟悉的冠状动脉支架、新材料的瓣膜、人工心脏,这些大部分都实现了国产替代。其中,我们国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技术参数和应用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比如,我们国家首创的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被推广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我国高水平医疗服务也越来越普及到基层。

从预防的层面上讲,早年间我们国家的老一辈专家从医院走进社区,比如当年我的前辈老师们走进首钢基层,把防控的重心下移,建立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首钢模式”,得到了WHO的认可和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推广。三代人接续立足大庆社区,关口前移,建立围绕生活方式干预的“大庆模式”,成功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并延长寿命。这些都为我国慢病的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国际相比,我们仍然看到我们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还有待继续提高,比如全面认识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发现疾病干预的靶点,以及科学地展开健康促进。在过去群防群治的基层模式基础上,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比如5G,还有人工智能,进而创造和推进基于互联网+智慧医疗的新的慢病防控新模式。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还是处在国际的第一梯队,所以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在这个方面持续发力,推进防治工作。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我来介绍一下脑血管病领域我们国家最近的一些进展,改革开放40年以来,脑血管病的整个防治和过去相比焕然一新,尤其是过去十年间,我们的科技进步也给脑血管病患者带来更多生存的机会。突出的成绩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国家在二级预防领域,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2013年中国创造了短程联合抗血小板的CHANCE方案,改写了全球的指南,使全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进入了双抗治疗时代。2021年中国又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基因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带入了精准医学时代。

二是中国跟国际并跑的是我们的溶栓治疗。大家知道溶栓药在过去30年间一直是西方主导,是德国和美国生产溶栓药。新一代溶栓药,像替奈普酶和瑞替普酶,全球一共有6个公司生产这种药物,中国的生产占了全球的50%,而且是中国自己本土的企业。全世界在新一代溶栓药的循证学证据,我们贡献了全球的50%,未来的溶栓,尤其是急诊的快速溶栓,中国将会有引领世界的机会。

三是我们的影像技术进步,尤其是国产磁共振,我们在高场强磁共振的血管管壁成像、低场强磁共振在急诊的使用也处于国际先进的位置。

最后一个,中国在国际领先的就是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三级质控网络,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控指标体系、质控大数据平台和医疗质量控制金桥技术,这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第一个国际循证医学研究,这些技术将会使中国百姓享受到发达国家一样的医疗服务水平。但是,目前还有一些短板,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医疗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的医院,东部和西部,医疗质量还是不太均衡。二是在创新药物方面,新靶点原创药物目前仍不能满足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需求,这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回答完毕。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

张勇

我介绍一下癌症方面的情况,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癌症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技术水平和  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这些年稳步提升,很多晚期的病人能够长期带瘤生存,生活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国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83%,基本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诊疗水平。我国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高于欧美国家,一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出现了双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某些肿瘤防治技术已经接近或者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肿瘤的预防方面,国产的HPV二价疫苗已经进入人群使用,国家癌症中心研发的基于高危浓缩技术探索最常见的6种癌症的联合筛查方案,为国际癌症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临床治疗方面,我国首创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食管癌免管免禁,结直肠癌NOSES等外科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在内科方面,我们建立了基于组织和液体活检的多组学模型,对肺癌等癌种进行精准诊治,研制开发了埃克替尼、优替德隆等自主创新药物,打破了国外同类药物的市场垄断。在放疗方面,我国研制成功了人工智能放疗自动勾画的软件,放射治疗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当然,在癌症的防治技术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癌症防治技术将进一步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癌症中心将继续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推动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加强癌症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不断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Baidu
map